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文件精神,激发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突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创新育人模式,我校拟于2024年5月至10月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备赛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的一项技能大赛。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二、大赛内容
比赛下设2项主体赛道: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主赛道项目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一)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熟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生;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报本组比赛(科技成果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除外)。
(二)初创组
1.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2021年3月1日及以后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即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3,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51%。
(三)成长组
1.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3年以上(2021年3月1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即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四)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的,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和未注 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项目均可参赛。
(五)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赛事安排
(一)院级比赛(2024年5月)
各二级学院应独立或联合(最多不超过2个学院)在5月29日前开展院赛选拔工作,要求通过答辩形式开展比赛,并在5月29日前将比赛图片(2—4张)、《参赛作品汇总表》(附件1)、推荐项目材料(团队报名表、商业计划书、项目PPT)命名为“XX系创新大赛材料”报送至邮箱694326318@qq.com。
(二)校级比赛(2024年5月)
5月31日前组织专家对系内推荐项目进行打磨,通过系赛的团队,继续完善项目申报书、创业项目PPT。
校赛采取现场答辩的方式,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赛事动员
请各二级学院充分认识大赛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时代意义,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师生参与热情,充分挖掘教师、在校生、毕业生中存在的创新创业项目和资源,以大赛为契机,积极推动教师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共创行动,鼓励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五、参赛材料
1.团队报名表(附件2)
2.商业计划书(附件3)电子版。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佐证材料扫描件附到项目计划书后(如有)。
3.项目展示PPT(附件4供参考)PPT文件不超过50页。项目展示PPT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风险控制、团队介绍等。
六、奖项设置
各二级学院自主设置院级赛奖项。
校赛参赛项目设置校一、二、三等奖若干,并择优推荐省赛。
根据各二级学院学生参赛项目数量、参赛人数及项目获奖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学院授予“优秀组织奖”。
七、参赛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2.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4.参赛项目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八、联系方式
未尽事宜,请联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姚老师:0535-6600930;孙老师:0535-66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