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专业介绍 > 正文

教学科研

Academic & Research

yantai c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教学科研

【智能制造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

发布时间:2023-05-06

一、专业概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立足烟台,面向山东及东部沿海地区,依托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产教科创一体,共管共育、分工协作的“六共六真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企、校协同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系统运行维护、智能控制系统安装调试、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就业与升学前景

面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和应用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系统运行维护;智能控制系统安装调试、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优先推荐合作企业直接就业,也可双向选择在其他企业就业。推荐就业企业主要有:比亚迪、海尔、华中数控、富纳艾尔、潍柴动力、博实股份等。

学历提升可升本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

三、专业学习及能力提升

①第一学年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电工基础、机械制图与CAD、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等;

②第二学年课程: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运行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建模、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等;

③第三学年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岗位实习等。

可考取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视觉系统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四、师资力量

双师型教师占比100%,硕士学历以上占比80%,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40%。国家技术能手1名,山东省技术能手1名,烟台市技术能手1名。教师团队在烟台市职业院校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获一等奖,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64项。

副教授、高级技师。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负责人,智慧树平台全国共享课《PLC原理与应用》课程负责人。参与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成人数字化课程建设1项。参与完成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国家级优胜奖,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教学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共28项,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发表的主要论文有SCI论文1篇,CSCD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讲师、工程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负责人,2024年烟台市职业院校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负责人,2023年荣获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职业技能竞赛(职工组)”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市级机器人技能大赛,并多次荣获一、二等奖。

讲师、工程师。曾任欧瑞传动电气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负责电控技术方案的设计和实现,PLC控制软件的编程和调试,工程经验丰富。2024年荣获烟台省“技能兴烟”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一等奖,烟台市职业院校教学大比武一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市级机器人技能大赛,并荣获一、二等奖。

中共党员,讲师、工程师。曾任兰州大成铁路信号有限公司嵌入式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拉林铁路、几内亚达圣铁路、敦格线铁路电子执行单元的开发与调试,具有5年开发经验,参与甘肃省省级重大专项计划《高可靠计算机联锁全电子冗余执行单元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参与省级教改课题1项,发表CSCD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2024年荣获烟台市职业院校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校级、市级智能电子产品开发技能大赛,荣获多项奖项。

五、教学特色

1.“六共六真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类型特征,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成果转化、共同考核评价的“六共融合”;实现真实场景、真实任务、真实操作、真实岗位、真实流程、真实考核的“六真衔接”;实施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任务的“三对接”人才培养。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基于职业岗位开发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教学。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

按照“六共六真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要求,教学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苏州富纳艾尔、武汉华中数控等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专业、课程和课堂三个层面按照校企双主体、校内校外两场所开展教学。通过生产实习、岗位训练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探索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组织方式,将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实践、考证升学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六、实验实训条件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实训室

工业级数智技术应用中心

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工作站实训室